香港自由行 || 【太平山夜景】香港山頂纜車直上凌霄閣
上一次全家一起到香港玩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六年前走的是小孩子的海洋樂園以及熱門景點玩樂路線;這次和旅行好夥伴Gladys計畫了兩個月,我們計劃要走在地小旅行路線也安排了很多展覽要逛,兩人一起規劃行程、買好票券和訂住宿地點,一考完期末考隔天投完票就飛到香港囉!
香港山頂纜車的現場成人票單程是28港元,來回40港元。不過我們兩個人在網路上找到有臺灣的旅行社在賣更便宜的票券,所以先在臺灣買齊了,一抵達山頂纜車就可以馬上排隊。我們從中環搭公車來到花園道總站,這時約下午三點半,已經有很多遊客等著上山看落日了。
山頂纜車幾乎是每個香港觀光客必到的景點,每個時間點來到這裡都是人山人海。因為要等候的時間很久,我跟Gladys一邊排隊一邊瀏覽旁邊山頂纜車歷史珍藏館櫥窗裡面的歷史資料以及纜車介紹。幸好我們兩個都是對於這種小知識超級熱衷的孩子,連手稿啊文字紀錄都不放過任何一絲細節。等著等著時間轉眼過去,一個小時後終於上車。而查好「上山坐右邊,下山坐左邊」的口訣,完全沒派上用場,因為上車的時候真是一團亂,這裡沒有任何等車的地上標示,遊客們在車門一開之後全部逃難似的向前擠。
山頂纜車由於它特殊的傾斜度非常讓遊客們印象深刻,曾經有香港大學心理系的學者在山頂纜車內進行了實驗研究,並在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協會所發行的心理科學期刊登了該篇研究:「當搭乘山頂纜車登上太平山頂的途中,若往窗外看著維港的高樓華廈,乘客通常會有一種強烈錯覺,感到這些建築物向山頂方向嚴重傾斜,仿似快要倒下。」坐在車廂內,身子不由得向後傾,部分路段斜坡度有 4至27度!
不過車上人擠人的像個沙丁魚罐頭,我和Gladys上車之後發現附近只剩下一個座位,旁邊一位香港的老先生告訴我們快點坐下車要開了快坐下,我們便一起擠在小座位上,Gladys半坐半立緊扶著椅背,看著窗外一棟棟高樓依山而築的特別景色。
上車之後到凌霄閣的心得我另外寫一篇好了,美麗的夜景值得我花一篇來講。而縱使我們稍早在公車上有司機建議我們搭公車下山,不過票在臺灣早就買了,只好在等大約半小時下山。不過晚上六點下山的時候纜車沒有上山的時候擠,而且Gladys一上車就找到了靠窗好位置可以欣賞下山的夜景。
//// 以下大量香港歷史不想看就直接置底有纜車資訊////
看到這些高樓建築與纜車的興建故事,我特別喜歡它們跟山頂纜車之間的歷史,它是香港最早的公共機動車,也是亞洲第一條同類型的有軌交通工具,更是香港百年歷史中最久經風霜、最富代表性的生活見證。
西元1880年期間,通往山頂的山路是由割草工人赤手空拳開闢而成,山路彎曲陡峭,市民對登山轎子需求大增。一般公用轎子由兩條擔杆架起一張倚子便成,製作比較簡陋,所以一頂舒適的轎子便成為上流階層的身份象徵。 早期香港氣候炎熱,太平山是香港島最高的山,因此英國人與美國人在環境怡人的山頂及半山腰上建立特權的社區,那時這裡一帶都是他們的歐式房屋與避暑山莊,直到1947年居住在太平山上都是上流社會以及外國使節的專有權利。
西元1881年5月,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芬尼利史密斯雄心勃勃,制訂了一項大膽的計畫:建造索道纜車,加快各山項地區新住宅區的開發。不過也是因為他在西元1873年在山頂上興建了山頂酒店,但是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生意沒有起色,所以他大力奔走為了纜車的興建。 這個香港傳奇,於1888年5月30日由港督德輔爵士主持啟用禮,正式揭開序幕。 自此,山頂纜車在這個城市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成為香港輝煌歷史的重要標誌之一。
早先的纜車是採用塗上油漆的木材製造,車廂前後位置各設幾排敞開式條形座位,而中央則設有一個廂房。纜車可容納30位乘客並以三種等級劃分,中央廂房預留給頭等貴賓。1908年至1949年之間,纜車上首排的兩個座位是預留給當時的港督乘坐,座位背後更設有一塊刻上「此座位留座予總督閣下」的銅牌。直到開車前兩分鐘,這排座位絕不能佔用,以備香港總督大人突然到來。
山頂纜車
▎班次:大約每10 至15 分鐘
▎營業時間:早上7時至晚上12時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 ▎車站:花園道總站、堅尼地道站、麥當勞道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及山頂總站 (來往兩座總站車程約8分鐘。除兩個總站為必停站外,列車不會主動停靠中途站)
▎交通:中環港鐵J2出口往花園道方向。 (沿途有多座香港建築地標,包括中國銀行大廈、花旗銀行中心及聖約翰天主教堂)